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成教学院转发学校《关于学习贯彻教育部高校学风建设视频会议精神通知的》通知

时间:2010年06月13日 00:00

学院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工作,201067日下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视频会。现根据学校要求,将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的视频会议讲话(见附件)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加强学风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弘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树立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恪守科学伦理道德,践行科研行为准则,做科技创新的先锋、学术道德的楷模、社会诚信的表率。

教育部学风建设视频会议精神传达材料

这次视频会是党组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8个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加强学风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做法和经验,听后很受启发。希望各地、各校认真学习借鉴。

330,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主持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广大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要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伦理道德,践行科研行为准则,做科技创新的先锋、学术道德的楷模、社会诚信的表率。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对广大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更高的期望,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指明了方向。继去年召开高校学风建设座谈会后,教育部今天再次召开学风建设视频会,学习贯彻刘延东国务委员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学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切,反映出优良学风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代表部党组就高校学风建设谈三点意见。

一、从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而加强学风建设既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质量的根本保证。

1.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客观要求

德才兼备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和重要标准。不论是从德的方面,还是从才的方面,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都必不可少。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教师的学术道德和治学风气,对学生具有深刻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教师的身体力行和潜移默化。高校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社会道德的榜样和示范,做广大青年学生思想的领路人。优良学风也是学生获得真才实学的重要保障。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良好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

2.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学术繁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障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诚实、公正、对社会负责,是科学家必备的优良学风。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创新离不开严谨的态度和艰苦的劳动,严格的研究方法和明确的规范。心气浮躁、急功近利,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投机取巧只能与科学的本质背道而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如果学术不端行为经常发生而不加以防治查处,必然严重影响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单位的学术发展。如果容忍这种现象蔓延开来,再想扭转会非常困难。

3.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弘扬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举措

中国文化和文明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优良的学风传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儒家的这种学风,塑造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真诚守信的优良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国学术传统注入现代学术规范的内涵。建国以来,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淡泊名利,以自己良好的学风为后辈学者树立了榜样。教育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生产思想、为人类提供知识的同时,最根本的是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坚持不懈地抓好高校学风建设,将会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学习风气,引领社会风尚。良好的教风、校风,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对引导社会价值的取向和走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加强学风建设反对不良倾向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必须直面的挑战

当前高校学风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管理作风上,部分高校漠视办学和学术发展规律,存在贪大求洋,舍本逐末,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在办学方向上,不切实际地追求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学术发展注重产出数量,忽视质量,甚至为快速提升影响、应付检查评估弄虚作假。一些高校把过多精力投放在创收活动上,影响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质量提高。治学作风上,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求实精神,追求浮名,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浮躁化倾向;部分教师不能坚守甘于寂寞的学术精神,重经济回报、轻学术奉献;个别教师甚至公然违背学术诚信原则,剽窃他人成果、篡改伪造科研数据,严重破坏了我国高等教育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形象。学习作风上,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理想淡漠、学习目标模糊、求学态度散漫的倾向。少数学生心态浮躁,缺乏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一些学生甚至弄虚作假,在学校中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少数高校个别教师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这些典型事件,不仅损害了所在学校的学术声誉,而且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已经为我国高等教育战线的学风建设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及时加以整治,不仅会影响我国学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而且会危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事关科技进步和学术繁荣,事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归根结底事关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加强学风工作的态度、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我国科学界的科研诚信状况,进而影响全社会的风气和精神面貌。高教战线要把思想统一到刘延东国务委员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部党组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学风建设摆在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显要位置,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迅速落实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自尊自爱、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高等教育战线不仅拥有像华罗庚、马寅初、白寿彝、钟敬文、启功、季羡林这样治学严谨、学风高尚的大家、大师,还涌现出以王选、孟二冬、方永刚、张光斗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师风、令人崇敬的新时代教师楷模。多年来,高等学校在学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客观地说,高校的学术风气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衷心热爱教育科研事业的。他们潜心研究、献身科学,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育部党组一贯高度重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注重从弘扬高尚学术道德和严查学术不端行为两方面加强学风建设。从2002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等重要文件,要求广大科研工作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学术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2009315,针对时有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教育部召开了高校学风建设座谈会,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应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制。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处警示,既重视思想认识和诚信文化等软约束,又重视制度建设和组织监管的硬措施,力争在近期取得明显效果。

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一是要崇尚求真务实,尊重高校办学和学术发展规律,转变领导和管理作风;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伦理和道德规范,强调学者自律,维护学术尊严和师者风范;三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良好校园学习和学术氛围。学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以良好学风带动健康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高尚的校园文化带动整个社会健康风气的形成。

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把学风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办学管理的全过程,深入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各个层次。

下面我从这4方面强调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和要求。

1. 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在教育

良好学风的形成,教育至关重要。不论是正处于成长成才阶段的广大学生或已经进入到承担科研任务阶段的研究生,还是担当教育科研重任的教育工作者、学术带头人,乃至处在教育管理岗位的领导干部,加强教育都是很有必要的。教育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学术规范的教育,明确科研活动中的是与非。在许多情况下,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是由于科研工作者学术规范的基础训练不够,缺乏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学校正规的学术规范教育,在本科生阶段就开设科学道德课程,在学生时期就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研规范和严谨的科研态度,遵守职业道德,珍视职业荣誉。建立系统规范的科学道德教育制度,使学术规范成为专业技术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为提升科学道德素质打牢基础。

二是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的教育,牢固树立自律意识。自律是最有效的约束。科研工作者是科学道德建设的主体,科研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制度保障,最终必然体现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身体力行上。科研工作者选择了科学研究作为一生的事业,就要坚持热爱科学,追求真理,防止科研目标异化,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把优良学风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高尚学风和道德楷模的教育。坚持在科研活动中自觉遵循科学家的基本行为准则,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坚决抵制唯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等各种不良行为,反对为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而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利益。要大力宣传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现他们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求实、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优良学风。

全国高校都要切实重视学风教育,制定学风教育计划。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学术规范课程或讲座,对新入职教工进行科研规范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定期开展优良学风宣传教育活动。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营造以严谨求实为荣、以急功近利为耻的校园文化。

2. 加强学风建设的重点是制度

加强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重点在于加强制度约束。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的物化。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对规范学术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制定明确清晰的学术规范。目前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多还只是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灌输,学术规范的培养有所欠缺,致使一些年轻科技人员对科研运行环节及其要求缺乏系统了解,对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缺乏明确认识,对科学研究中的美德缺乏准确的把握。我们已经制定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9年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指南》已经出版,《高校自然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是建立开放合作、科学透明的学术运行机制,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完善成果评价体系,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高等学校中,在最能体现激励导向作用就是教师职称评聘。必须在职称评聘中体现重质量、重积累、重贡献的导向,杜绝低层次研究成果的泛滥。在科研评价方面,改变片面强调量化指标的学术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学术成果的质量;学术奖励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导向,注重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建立学术成果公示制度,提高学术成果的透明度;规范学术出版活动和期刊编辑行为,完善期刊出版物的专家审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利用政策、投入等调控手段,引导高校完善评价聘任制度,摒弃对教学科研人员“记工分”式的考核评价,堵死急功近利的源头。对于高水平大学,在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评价中,注重自主创新,注重长期积累,注重研究水平,注重学术影响,切实把学校的注意力和着力点扭转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价值上来。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把办学特色作为重要因素,健全分类监测及评价机制。依据高校类型、目标定位与办学水平配置资源。让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在各自层次内获得必要的资源,引导高校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突出学校特色。

3.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在监督

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科学共同体的学术批评、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

一是科学共同体内同行学者的监督。科学研究总是处于同行的检验、批判和监督之中,正是这种科学共同体的自我纠错机制,保证了错误、偏见能够得到有效克服。许多不端行为往往专业性较强,不容易为外行所识别,而且科学研究的过程非常复杂和微妙,非故意的疏忽错误与不端行为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区别,只有科学家同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要健全学术批评机制,倡导健康的学术氛围,形成一个民主、宽松的风气和机制,形成良性的学术批评氛围,既要反对阿谀奉承,又要反对恶意挑剔,恶语相向。

二是组织的监督。组织监督包括学院、学校的监督,也包括上级部门、政府的行政监督。对于涉嫌学术不端的个人,从本学院、学校查处总是相对困难,有时缺乏公信度和说服力,这就要求高校的上级部门完善受理、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威机构和合理机制。

三是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社会舆论监督。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公示、受理投诉、处理投诉的完备制度,以及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必要的保护制度。同时,有关学术不端的指控,专业化太强。在同行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调查取证认定前,任何利用媒体误导公众、求得偏袒,或匿名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明确反对这种行为。

4.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是加强学风建设有力手段

如果不能公正查处学术不端事件、不能严肃处理学术不端人员,等于变相地鼓励铤而走险。前面讲的教育、制度、监督等等措施都成了空话。必要的惩戒不仅是学术不端者必须承担的成本、付出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对诚实守信学者的公正,对意志薄弱者的警示。必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的行为有立足之地。学术“打假”不能变成“假打”,要“真打”,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才能使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真正得到重视和落实。

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制定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对学术不端指控的适当处理机制,让造假者心存顾忌,使无辜的被指控者得到合法保护,维护正常的研究秩序。

对于已经揭露出来涉嫌学术不端的事件,要及时组织力量,深入调查核实,给出明确结论,并据此由相关部门给予严厉的处分。对于受到处理的人员,也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支持他们吸取教训,改正措施,轻装前进。

5.加强学风建设政策研究,营造校园创新文化

学术不端行为比较集中地出现,原因在于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的物质基础两个方面。更深层次,往往反映出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根本性缺陷。研究力量扎实的高校,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创造性地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办法,提出做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今年,教育部科技委、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将开展学风建设的政策和理论研究,组织专家进行科学精神和学术规范的巡讲活动。

同志们,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学风绝不是一次会议、一场运动、一次宣传、一番教育就能形成的。对此,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高等学校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真抓实干,持之而恒,不能流于形式、止于口号。要在教育、教学、科研各个环节上建章立制,用制度把有利于优良学风形成的因素具体化、条理化和规范化,把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实践及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全部纳入系统的科学的规范之中,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把我们所推崇的形式、所倡导的内容经常化、制度化,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形成优良的学风。

三、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主持学风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各部门各团体要加强宏观指导,落实工作责任,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形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科研人员自觉行动的格局。落实到高等教育系统,就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督察、高等学校各负其责、科研人员严谨自律的工作机制。

200910月教育部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我任组长,立英、卫红同志任副组长。下设社科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和科技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分别设在社会科学司和科学技术司,主任由社会科学司和科学技术司司长兼任。办公室主要职责为:制定高校学风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及宣传教育;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等。

教育部学风办成立以来,已经收到不少关于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我们定了一个原则,涉及直属高校党政一把手的举报,和中央领导重视、社会舆论关注的事件,教育部直接组织专家调查,并以适当方式公布调查结果;其他举报转请有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校组织调查并向教育部报告结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和健全学风建设的检查监督机制,完善工作流程,指导督促所属高校的学风建设,以建立完善覆盖全国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网络。

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做到以育人为中心,一手抓学科建设,一手抓学风建设,两手都要硬。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学风建设机构,落实学术规范措施,落实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努力争取近期取得明显效果。

一是学风建设机构要落实。高校要在学术委员会下设立负责学风建设的专家机构,落实专门的办事机构,落实专职工作人员。今天的会议结束后,教育部直属高校请于1个月内向两个学风办报送学风建设机构、负责人和联系方式。其他学校也要在学校主页上向社会公布,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这个机构的职责是制定学校学术道德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排查学校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负责受理学术不端行为案件举报、事实调查与认定,并向学校提出明确的调查结论与处理建议。有了这个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投诉也就有了正常途径,避免未经调查核实的报道或炒作。

二是倡导优良学风的制度规范要落实。各校都要制定学术规范和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规程,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对教师开展学术规范培训,贯彻落实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工作规程。在科研管理层面,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比如科学研究实验原始记录和检查制度,毕业论文答辩前实验数据的检查和审查制度,学生毕业和职工调离学校前研究材料上缴制度,论文投稿前全部署名作者亲笔签名留存与登记制度等等。在组织申报项目、申报学术奖励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课题组的团结合作。同时将教师学术道德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纳入选拔任用干部的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其职务聘任、晋级晋职和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注重从多方面形成合力,营造崇尚学术的氛围。

三是改进高校学术环境的举措要落实。一要坚持学术行为的客观标准,摒弃小团体、门户分割等陋习。在学术评价中尊重科学家个性,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二要大力弘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树立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使科学研究告别浮躁,回归宁静,远离急功近利。三要适当淡化成果、奖励与物质报酬、个人晋升挂钩倾向,倡导甘于寂寞、淡漠功利、扎实工作的研究态度和学术作风。

四是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要落实。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遵循合法和适当的调查程序。在调查期间,不论是被举报人还是举报人,都应当收到保护,身份应该保密。被举报人有责任配合调查,提供原始数据和研究记录。政府、社会评价一个高校的学风状况,不仅会看发现了多少学术丑闻,更看重学校对这些丑闻的调查和处理态度、速度和力度。如果争论和举报不能在学校内部解决,再由上级主管部门介入,组织外部专家委员会调查处理。

最后,是学风建设责任要落实。行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对学风建设工作负总责。学风建设专家机构要抓宣传教育、监督惩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上配合学风建设工作。教学科研人员不仅对自己的学术行为负责,同时要负责教育、监督自己的研究生,杜绝在论文上署名却不知情的现象。参加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本科生要主动学习学术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实验室工作守则,尊重他人成果,珍惜课题组、导师的学术声誉,养成良好的学术操守。

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十分艰巨。会后,请各地、各高校迅速行动起来,以实施《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保持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创新人才成长氛围,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谢谢大家。